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者2020年2月22日在《糖尿病医学》(Diabetes Medicine)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超过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拒绝了医生的胰岛素治疗建议。
然而,与那些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相比,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血糖控制较差,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更健康的血糖水平。
研究者评估了15年来530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数据,这些患者的医生建议他们尝试胰岛素治疗。但在这些患者中,有2267人(42.7%)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的血糖控制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人更差。
老年人更有可能拒绝胰岛素治疗,那些已经服用了其他非胰岛素类糖尿病药物的人也是如此。
这项研究表明,推迟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缩短患者的寿命。
目前市面上批准的胰岛素是由诺和诺德开发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中文商品名:“诺和锐®30”)。2000年在美国上市,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门冬30胰岛素批准的规格有:诺和锐®30:3ml:300单位(笔芯)。
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为主要研究者的由通化东宝研制的门冬30注射液(为胰岛素类似物)正处于III期临床招募中,用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感兴趣的扫码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项目名称:门冬胰岛素 30注射液 III 期临床研究
药物名称或方案:门冬胰岛素 30联合二甲双胍
适合对象:口服降糖药治疗至少3个月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其实,胰岛素在使用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但是大部分的不良反应并不严重,有的甚至可能几天就会消失。
胰岛素到底有哪些不良反应,应如何应对呢?
胰岛素水肿是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后造成颜面和下肢水肿。使用胰岛素后,体内血糖得到控制,血清胰高血糖素下降,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下降,钠排出减少,加上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使得体内水钠潴留引发水肿。
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重度水肿可加用少量利尿剂,或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慎重起见,可以到医院检查一下心、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有无损害。
低血糖是使用胰岛素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主要由于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者进行了剧烈运动,或者是胰岛素使用量过大导致的低血糖。
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昏迷。
使用胰岛素要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地达到既能控制血糖,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
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零食,在出现低血糖时可以食用。
注射胰岛素后按压注射部位几秒钟。
长期使用胰岛素会造成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多见。
这是由于胰岛素会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若再不加以控制饮食,则会造成热量摄入过多,引起体重增加。
控制饮食,避免体重增加。
积极的体育运动。
注射胰岛素后出现肥胖多半是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以改用纯化胰岛素或者加服降血糖药物,降低胰岛素使用量。
由于长期应用胰岛素,血中出现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导致糖友胰岛素用量大幅增加,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抗药性。
除了遗传因素外,体重增加、年龄增加、睡眠减少、压力增大、生病受伤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不仅会造成高血糖,还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改用其他种属的胰岛素或者加用口服降糖药物。
改变生活状态,包括保持理想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热量摄入,戒烟戒酒等。
糖友皮肤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皮肤含糖量高,为细菌提供了“温床”;
第二方面来没有注意皮肤卫生,注射时没有无菌操作,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造成细菌入侵;
第三方面糖友抵抗力比较弱,使细菌感染进一步扩散。
控制血糖是根本。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注射时保持无菌操作,更换胰岛素针头,注射区域清洁消毒,有计划轮换注射区域,出现脓肿时应及时就医。
胰岛素过敏可能与胰岛素的纯度和种属有关。胰岛素过敏有局部和全身性。
局部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下硬结、皮疹或水疱等。
全身过敏有荨麻疹、风团,严重者可导致休克。随着胰岛素制药技术的不断提高,过敏现象已经比较少见。
更换胰岛素类型。如对人胰岛素过敏者可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对胰岛素类似物过敏者可使用人胰岛素。
改换口服药。
加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
胰岛素脱敏治疗。
长期注射胰岛素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皮下脂肪萎缩可能同胰岛素制剂不纯相关,而皮下脂肪增生可能因胰岛素有刺激局部脂肪增生的作用有关。
皮肤局部的改变会影响个人形象,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而且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
更换纯度较高的胰岛素;
选择注射器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一般注射部位为上臂前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及腹部,每次注射要改变部位,1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两个注射点至少间隔1厘米。
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理疗,使其慢慢恢复。
胰岛素治疗后血糖会快速下降,易引起眼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的改变,晶状体内水分外流,从而会导致视物模糊、屈光下降。大多发生于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无需特别处理,这种现象一般都是暂时的,大多经过几周以后会自行恢复。
相比较胰岛素的不良反应,胰岛素帮助人们降低血糖,并显著减少和延缓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成为不少糖友的“最佳拍档”。
因此,胰岛素不是万能的,糖尿病患者应学会合理使用胰岛素,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克服胰岛素带给人们的不良反应,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文章参考:
1.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糖尿病[四成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后果是血糖控制更差]
2.糖尿病之友[胰岛素的9个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必须知道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