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怎么破?其实你还有新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还不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20-02-06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双位居第一,俨然成为我国“第一癌”。而肺癌的治疗,从治疗范围上来讲,主要分为两种:

>>>局部治疗,即针对肿瘤和其周边组织,包括手术、放疗

>>>全身治疗,即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送至全身发挥作用,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新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与传统的手术、放疗结合,为肺癌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尽管如此,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PD-1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并未达到最佳、靶向药或PD-1的耐药问题等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几个新的肺癌治疗方案,助力你更好的延长生存期。


肺癌去化疗时代

K药+仑伐替尼或将成为新选择

化疗药物就像炸弹轰炸一样,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组织的细胞,例如人体中生长发育旺盛的血液、淋巴组织细胞。正是因为化疗的无差别杀伤特征,很多人说起化疗,想到的都是:脱发、呕吐、痛苦…

而免疫治疗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模式,也为患者带来了相对低毒、更长的生存获益。

帕博利珠单抗(K药)是默沙东研发的PD-1抑制剂。2018年7月,K药在国内首个适应症获批,用于黑色素瘤二线治疗;19年3月,获批K药联合化疗用于无EGFR\ALK突变的转移性非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19年9月,获批治疗PD-L1阳性无EGFR\ALK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单药治疗;19年11月获批K药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

仑伐替尼是卫材研发的一种口服蛋白酶抑制剂,仑伐替尼是第二个治疗晚期肝癌取得成功的靶向药,2018年9月在国内上市。

各位肺癌病友,目前正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进行一项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主要参加标准

1.在签署ICF时年龄≥18周岁;

2.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IV期非小细胞肺癌;

3.已确认不存在 EGFR-、ALK-或 ROS1-靶向治疗作为主要治疗的指征;

4.基于 RECIST 1.1 的标准,具有可测量病灶;

5.体能状态较好,至少可以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或者坐着的工作(ECOG≤1)。

点击免费报名


肺癌 EGFR 患者耐药怎么办

选对方法才能实现长久生存

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是一种比较精准的方法,先要给肿瘤进行定位,给肿瘤细胞做好标,然后对这些靶点狠狠投掷“导弹”,也能够让无辜的正常细胞得以幸免。

目前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治疗的时代,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已经作为常规治疗应用于临床。尽管这些靶向药物在疗效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了诸多的优势,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药物耐受,病情出现了恶化和进展。因此,探索研究这些耐药机制及研发后续治疗最佳方案是迫在眉睫的,成为了重中之重。

有研究显示1,PD-L1 的表达可经由突变的 EGER通路增加,因此 PD-1/PD-L1 抑制剂也是目前研究中的克服EGFR靶向药耐药的策略之一。

信迪利单抗是由礼来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创新PD-1抑制剂。目前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05(贝伐类似药)正在进行一项针对EGFR肺癌患者靶向药耐药后的研究。

如果你是正在服用EGFR靶向药或EGFR靶向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妨点击下面按钮进行报名吧!


点击免费报名

新一代抗肿瘤新药——普那布林

普那布林是从天然海藻中发现的抗癌活性物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1.1 类创新化学药。基于所开展的体外和体内非临床研究,普那布林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有多个优点,包括:多重自身抗肿瘤作用,包括通过Ras-JNK途径形成的直接细胞毒作用;长时间(>24小时)减少肿瘤血流;对较小和较大肿瘤的抗肿瘤作用;对肿瘤相关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在停止治疗后,仍对肿瘤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因此,普那布林与其它标准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目前正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普那布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三线治疗的临床研究。

适合对象:含铂化疗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未用过多西他赛) 


点击免费报名



参考文献

[1] Gettinger S, Chow L Q, Borghaei H, et al. Safety and Response With Nivolumab (Anti-PD-1; BMS-936558, ONO-4538) Plus Erlotinib in Patients (Pts)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nt (EGFR MT)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4, 90(5):S34-S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