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西韦在中国启动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在如此缺药的情况,为何还要先做临床试验?

发布时间:2020-02-07


国内新型状病毒肺炎疫情状况

_

确诊人数:31211

疑似病例:26359

死亡人数:637

治愈人数:1542


数据更新至 2020.02.07 09:23


我在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


于是我拿出手机开始刷微博,


看过一圈,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自从疫情开始,关于“大蒜、醋、板蓝根、维C泡腾片”等等伪科普就不断,这边还没辟谣完。


那边双黄连一夜之间又上了热搜,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消息一出,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双黄连被抢购一空,甚至有些人连兽用双黄连也不放过。


不少人也不听钟南山院士的话了,出门排长队,去药店抢购双黄连。



于是我仔细看了下新闻稿,文中说“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并且在文末表示,目前双黄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初步发现”是细胞模型,动物模型,还是已经做了Ⅰ期临床?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又继续查找关于该药物的报道,原来这个“初步发现”仅是实验室体外研究阶段!


那么问题来了



双黄连真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么?


暂无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其疗效。


和双黄连口服液一样,其他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大多具有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但多是广谱的。况且实验室体外研究阶段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并不代表人服用后就能抑制病毒。这就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你就说他是个科学家,取得了某某成就一样,不靠谱也不现实。


而且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显示,2014年中成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报告中,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位居当年排名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特定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



再强调一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临床研究证实,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特效药,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


所以,还是别去抢什么双黄连了,好好听钟南山院士的话,少出门,不聚餐,勤洗手,多通风!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一篇关于美国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的文章,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该患者从武汉探亲返回美国后发病入院。医生予以相应的支持治疗,协助患者控制症状,后在治疗无进展且患者病情恶化的情况下,医生同情用药指对于患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在不能通过现有药品或入选临床试验来得到有效治疗时,可以申请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未经上市许可的试验用药物给予了在研药物remdesivir(瑞德西韦)。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截至1月30日,患者仍在住院,除了咳嗽外,其他症状已得到缓解。


remdesivir(瑞德西韦)是由吉利德科学研发,目前尚未在任何国家获得批准上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未被证实,没有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数据。


据吉利德中国公共事务部回应,吉利德已与中国卫生部门达成协议,支持对2019-nCoV感染者开展两项临床试验,以确定remdesivir(瑞德西韦)作为冠状病毒潜在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一项研究评估remdesivir用于确诊感染2019-nCoV且已住院但未表现出显著临床症状(如,需要额外吸氧)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另一项研究则评估Remdesivir用于出现较严重临床症状(如,需要吸氧)的确诊病患的疗效。两项临床研究均由中国研究人员牵头,均在武汉进行。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这个患者用过这个药之后出现了好转,在如此缺药的情况下,为何一定要先做临床试验,而不能直接给所有患者用?这些患者能等到临床试验结束么?


那就要说说


药物上市前,为什么要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要知道,一个药物需要经历研发阶段、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及上市,上市后监测等一系列过程,从上万种化合物中脱颖而出,最终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个新药的诞生就像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从懵懂无知,逐渐成长,到最后长大成人走向成熟,他的每一步都可能是跌跌撞撞的,有的会中途夭折,只有少数才会成功上市。


临床试验是在人体内验证药物最关键的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手段,因此也是最无法替代的阶段,同时也是药物研发中资金和时间投入最多的阶段。


从全球经验来看,单个药物临床试验从启动到完成一般需要4~6年,平均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时间和资金投入在整个新药研发中约占70%,临床试验的重要性无可争议



图片源自《推动临床研究体系设计与实施,深化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报告


以癌症为例,目前癌症的治疗仍然是世界性难题,随着研究者们对癌症的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药诞生。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在细胞和动物体内证明有效的药物,到了人体内未必有效,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不同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些药物的作用


在很多癌症患者心里,新药就是生命的希望,只要有办法治疗,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事实上,新药并不是只有在上市后才能让患者受益,许多无药可用的患者正在通过临床试验重获新生。


虽然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参与的患者都能从中获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人类与癌症斗争中的些许进步,也离不开临床试验的功劳,更何况临床试验也是奇迹诞生的地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肖桢更是如此认为,他的一位卵巢癌患者,在参加国产PARP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一个月后,CA125由最初的1997下降到了807.5,这让肖桢非常激动,记录下了这个案例并在朋友圈中分享。肖桢认为,每个临床试验的药物都可能会给目前药物无法治疗的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或许你会说,癌症患者对于生存迫切性更为强烈,会更愿意参加临床试验。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调查显示,近一半(46.8%)的患者从未听说过临床试验。关于患者的参与意愿,由于样本量和样本的来源不同,数据有所差异,有40.2%~90%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临床试验,但实际上真正成为受试者的患者比率还很低。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登记的受试者数量约为5万例。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为392.9万例,死亡约233.8万人,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保守估计现有患者人数约在1000万例以上,